湖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湖北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規劃》打造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礎設施中指出,推動區塊鏈基礎設施發展,推進區塊鏈服務網絡(BSN)湖北主干網和城市級節點建設,支持武漢、襄陽、宜昌先行先試。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區塊鏈通用技術平臺,推動面向金融貿易、信用評價、商品溯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安全穩定的區塊鏈環境,提供通用基礎接入和增值能力,降低用戶使用門檻,實現業務快速上鏈。推進跨鏈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安全可信的跨鏈延伸,實現規模效應。同時,在布局高端前瞻的創新基礎設施中指出,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布局,開展區塊鏈服務網絡等創新應用試點。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湖北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2021年9月4日
湖北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
目錄
第一章?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發展現狀
第二節發展形勢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第二節基本原則
第三節總體架構
第四節發展目標
第三章?打造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礎設施
第一節打造高質量5G網絡
第二節深入推進物聯網全面發展
第三節推動千兆光網快速普及
第四節持續提升骨干網效能
第五節加快空間基礎設施建設
第六節統籌部署算力基礎設施
第七節打造一體化大數據中心
第八節加快人工智能平臺建設
第九節推動區塊鏈基礎設施發展
第四章?建設高效智能的融合基礎設施
第一節打造領先的工業互聯網
第二節推廣高效智慧農業設施
第三節發展便捷智慧交通設施
第四節建設低碳智慧能源設施
第五節建設協同智慧水利設施
第六節建設先進智慧城建設施
第七節打造便民智慧醫療設施
第八節完善雙線融合智慧教育設施
第九節發展創新智慧文旅設施
第十節升級數字化社會治理設施
第五章?布局高端前瞻的創新基礎設施
第一節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推動科教基礎設施和實驗室建設
第三節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布局
第六章?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
第一節增強設施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節提升數據安全服務水平
第三節提高設施運行的可靠性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統籌協調
第二節完善標準規范
第三節促進數據共享
第四節加強要素保障
第五節強化規劃落實
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內容。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筑牢數字經濟發展基石,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高質量推進全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決策部署,依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節?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湖北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4G/5G、光纖寬帶網絡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工業互聯網、車聯網和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創新基礎設施體系日趨完善,有力支撐了湖北省“十三五”發展目標的實現。
一、信息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
4G/5G網絡建設快速推進。搶抓5G商用牌照發放機遇,大規模推進5G規模組網,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5G基站3.1萬個,數量居全國第十,中部第二,實現5G網絡武漢市城區室外基本覆蓋,其他市州中心城區室外連續覆蓋、縣城及鄉鎮重點覆蓋、重點場景室內覆蓋,省內機場、大型高鐵站、部分5A景區等重點場所全覆蓋。5G網絡為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非接觸經濟”迅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4G基站20.2萬個,全省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達到100%、自然村4G網絡普遍覆蓋。窄帶物聯網覆蓋全省,蜂窩物聯網連接數超過1858萬個。
高速光網能力持續升級。光纖寬帶網絡建設成果顯著,截至2020年底,全省光纖端口數超過2903萬個、占寬帶接入總端口比例達到90%,光纖寬帶用戶超過1781萬、占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比例超過95%,百兆以上用戶超過1624萬、占固定互聯網寬帶用戶比例超過86%,5G用戶超過1500萬,持證互聯網企業2274家,網站備案超12萬個,備案APP超1400個。農村網絡設施不斷完善,全省所有行政村、95%的自然村灣(20人以上)實現了通光纖網絡。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網絡基礎設施全面部署。骨干網承載能力大幅提升,武漢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網間互聯帶寬達到1.25T,省際互聯網出口帶寬達到28.2T,全省光纜線路總長度超過198萬公里。
空間基礎設施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是全國首個省級北斗地基增強示范系統的升級版,完成全省91個北斗基準站的覆蓋和1個省級控制中心升級改造,可為全省用戶提供北斗系統米級、亞米級的差分導航定位服務和實時厘米級高精度定位服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可控,可為國家高精度時空信息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計算存儲設施規模快速上升。全省在用數據中心超過80個,服務器機架超過12萬架,數據中心總體利用率、網絡質量、能效水平穩步提升。云計算設施形成物理分散、邏輯集中的格局,全省范圍內依托電信、聯通、移動三大運營商數據中心和國家網安基地中金大數據中心、楚天云大數據中心、武鋼大數據中心、騰龍光谷大數據中心、三峽云大數據中心、襄陽云計算基地等,實現跨區域共建共享。
二、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
工業互聯網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武漢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標識注冊量達到20億,在全國五大頂級節點中排名第三,全省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達到10個。建成15個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其中長飛光纖5G+工業互聯網平臺納入工信部集成創新試點示范。
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農業物聯網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等領域取得階段性應用成效。農業裝備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互聯網+北斗+農機”的機信融合更加深入。農業監管信息化不斷升級,武漢、襄陽、宜昌等地建立了全市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農業電商平臺快速發展,全省建有農村創業創新園區200多個,打造一批本土農產品電商(微商)平臺。
區塊鏈服務網絡BSN集成Polkadot、Oasis和Bityuan:金色財經報道,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已將跨鏈協議Polkadot、云計算初創公司Oasis和公鏈項目Bityuan集成到其網絡中。新集成將允許Polkadot開發人員連接到BSN的公共鏈。此外,Polkadot允許用戶與Polkadot網絡中的各種區塊鏈進行互操作,還可以實現任何類型的數據或資產的跨區塊鏈轉移。[2020/11/27 22:16:46]
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交通行業信息網絡不斷升級,建成了全省高速公路骨干傳輸網和全省交通運輸行業網。交通數據資源加快聚集,建成湖北“交通云”數據中心,整合湖北省65個交通業務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實現與交通運輸部數據資源交換共享。航空樞紐信息化持續推進,初步建成“智慧機場”體系框架,建成云計算中心、大數據平臺、機場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智慧物流快速推進,華中地區首個“云上多聯”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正在抓緊建設。
智慧能源系統加快部署。積極推進能源大數據中心建設,初步建成數據中臺。多站融合數據中心站加快建設,在武漢、襄陽、宜昌、荊州、孝感等地推進40余個多站融合項目。開展智能充電樁以及“傳統加油站+充電樁”的綜合能源港部署試點,建設集充電站、光伏儲能裝置、5G基站等設施的“綜合供能服務站”。智能終端應用部署持續推進,全省在運智能電表3000多萬只,“多表合一”建設規模25萬多戶。源網荷儲聚合管理不斷加強,武漢地區虛擬電廠平臺已初步建成,接入用戶達202家。
水利管理信息化明顯提高。水利數據資源不斷整合,建成防洪工程、水文水資源、安全飲水等數據庫,完成全省大中小水庫水雨情采集系統建設,開發了汛情旱情監測預警、省防汛抗旱決策支持、省水庫湖泊信息管理等二十多個業務應用信息系統。
智慧城市建設探索前進。全省共有13個縣(市、區)被列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數字化技術在城市建設管理領域加快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已在建筑設計、城市供水供氣管線設計等領域開展應用,城市信息模型(CIM)技術在武漢市規劃管理方面開始試點。市政設施信息管理平臺建設正處于探索階段,武漢、荊門、黃岡等多地建設了水電氣等市政設施信息管理平臺,103個縣(市、區)建設數字城管信息系統,襄陽、宜昌、黃石、十堰等市政設施信息化建設形成一定基礎。全省積極推進智慧燈桿、多桿合一、多表合一建設。
“互聯網+”醫療建設成效顯著。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取得初步成效,17個市州平臺與省級平臺實現互聯互通,103個縣(市、區)全部接入省、市級平臺并上傳數據,省級平臺與16家部省屬醫療機構全部連通,91%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十堰、黃岡、仙桃等市州醫療衛生信息一體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遠程醫療服務系統基本實現常態化運營,建成省遠程醫療服務與監管平臺(中心)和6個市級遠程醫療服務平臺。省口腔醫院、省中醫院、省婦幼保健院遠程醫療系統投入運行。全省29家醫療機構獲準開展互聯網醫院建設,全省二甲以上醫院基本能夠提供移動互聯網醫療服務。
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全省中小學寬帶網絡接入率達100%,帶寬全部達到100Mbps以上。全省確定107所中小學數字校園試點學校,武漢、襄陽、宜昌、黃石、咸寧等地積極開展數字校園創建活動,基本形成了省、市、縣三級數字校園創建體系。全省建成30余個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8600多所學校提供資源服務。初步形成了覆蓋55萬教師、700萬學生、1.8萬所學校信息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數據庫。
智慧文旅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建成湖北省旅游產業監測與應急指揮平臺、全域智慧文旅綜合服務平臺一期。初步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省級數字圖書館,信息接入點4000個,提供全省共享數字資源總量165TB,實現與其他行業性、地區性數字圖書館系統連通。初步完成省數字文化館建設,完成部分市州和22家縣(市、區)文化館數字化改造。
數字政府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政務外網橫向覆蓋111家省直機關單位,縱向接入17個市州,103個縣(市、區),1251個鄉鎮(街道)、29190個村(社區)。基本建成省級大數據能力平臺、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省級政務云平臺現有物理服務器3000余臺,虛擬服務器11400余臺,存儲總容量達14.5PB,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技術能力達到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水平。政務服務移動端“鄂匯辦”APP上線便民服務1029項,事項數量排名全國第五。
三、創新基礎設施體系逐步健全
基礎研究平臺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已建成涵蓋工程、醫學、生物、地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平臺。建成了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擁有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2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居全國第四),18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正在推進建設生物醫學成像等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技術創新平臺支撐重點領域發展。圍繞“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等優勢特色產業,依托行業重點科研機構、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及高新技術開發區,建有4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國家工程實驗室、32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77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0家產業技術研究院、246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58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科技服務平臺形成區域服務能力。作為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建成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和“科惠網”一實體一網絡服務平臺,擁有20家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數量位居中部第一),14家知識產權中心(平臺),79家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678家。
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持續優化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先后發布了《湖北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湖北省疫后重振補短板強功能新基建工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確了到2022年新型基礎設施規模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的發展目標,圍繞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領域13個方面重點任務,指引全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服務保障措施更加豐富。為保障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建立了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全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庫”。省發改委與國開行湖北省分行聯合制定若干融資政策措施,為納入“省級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庫”的項目提供融資支持。
重點領域建設環境改善。成立全省通信行業5G網絡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推動各市州成立通信行業共建共享管理辦公室,加強5G網絡建設統籌協調,推進全省5G網絡建設和發展。發布《湖北省5G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各市州先后出臺對新建5G基站給予獎勵補貼的政策,有效推動全省5G網絡快速部署。
全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水平有待提升。在5G網絡覆蓋范圍、數據中心集約度、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工業互聯網節點內聯外暢能力等方面,與發達省份相比還有差距,需進一步攻堅克難、加快建設。二是信息基礎設施協同發展力度不夠。數據中心與通信網絡、云計算核心與邊緣、數據中心存儲與計算之間統籌協同還不足,面向數據要素的“感—傳—存—算—用”一體化綜合數字能力偏弱。三是融合基礎設施賦能水平還不高。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與生產、生活、社會治理等各環節的融合應用還不夠,大多處于傳統平臺類信息化建設階段,缺乏城市級、行業級規模應用,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價值尚未顯現,對各行各業的賦能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產業創新生態有待完善。四是創新基礎設施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我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與發達省份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近年來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等方面有待加強。
BSN福建省區塊鏈主干網正式開通上線:2020年10月13日,在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區塊鏈與金融科技分論壇上,福建省數字辦技術應用處長鄒毅現場宣布,BSN福建省區塊鏈主干網正式開通上線。
他表示,自9月13日啟動建設以來,在BSN發展聯盟指導下,主干網運營公司熵鏈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勤耕不輟,與福建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通力配合,順利完成城市節點布設、門戶網站開發等任務。現已布設13個城市節點,部署5個區塊鏈應用,成為全國BSN門戶網站建設速度最快、城市節點分布最廣、區塊鏈應用部署最多的省份。(東南網)[2020/10/13]
第二節?發展形勢
新技術加快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正重塑全球架構,大國科技升維競爭愈演愈烈,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正發生重大變化,新興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由錯位競爭轉向全面競爭。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變局加速變化,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信息技術加速演進升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日益上升為加速全球經濟復蘇、重塑世界經濟格局的關鍵引擎,各國加快布局數字經濟,搶占數字時代發展先機。以5G、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競爭進入白熱化,全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邁入高速發展新階段。
新需求驅動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大發展。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堅期,同時也面臨著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困難和挑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具有促消費惠民生和調結構增后勁的雙重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接連作出重要部署。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加速布局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科技行業特別是數字型科技公司紛紛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正迎來蓬勃發展期。
新型基礎設施支撐湖北開啟新征程。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勢頭正勁,黨中央支持湖北加快疫后重振的一攬子政策,為湖北省創造了有利條件。實施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協同發展瓶頸問題逐漸破解,發展環境和發展基礎向好,新型基礎設施產業生態持續完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發展新型基礎設施迎來黃金期。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數字化發展為主線,加速建設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穩步發展融合基礎設施,全面部署創新基礎設施,同步構建安全基礎設施,加速推動數據開放共享,以更高起點、更高目標、更高水平,加快打造高速泛在、智能敏捷、綜合集成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服務構建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推動湖北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
第二節?基本原則
統籌謀劃,高位推進。堅持全省一體化布局,加強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協調,深化思想認識,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合力推動,高質量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創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模式,加強政府政策引導,更好發揮市場主導作用,調動各類市場主體投資建設積極性,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建設。
數據賦能,激發活力。推動數據資源高效匯聚和有序流動,構建數據賦能的新型基礎設施,深挖公共數據開放共享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點,不斷提升數據資源價值,激發經濟新活力。
融合創新,建用協同。鼓勵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經濟社會各領域加快融合,以應用為導向,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發展格局。
第三節?總體架構
一、功能架構
秉承“整體構建、集約建設、長效發展”的設計思想,堅持統籌規劃、統籌布局、統籌建設,自上而下打造資源共享、高效利用、功能強大的新型基礎設施,構建“新基礎、新支撐、新實力”。“新基礎”是指以網絡、算力、數據、安全和新技術設施為主,打造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新支撐”是指圍繞經濟運行、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全面發展工業互聯網、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城建、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數字化治理等智慧設施,提升湖北省融合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新實力”是指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和產業創新基礎設施發展,為湖北省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
二、層級架構
按照省、市州、縣(市、區)分層統籌構建信息網絡設施、計算存儲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和安全基礎設施。
省級層面。升級完善省內骨干網絡、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加強省內城市間網絡互通,推動豐富省際重點城市連接。統籌建設省級數據中心、計算設施和大數據中心,承接區域或全國性數據中心建設需求。加強省級層面共性支撐能力建設,規劃建設全省區塊鏈公共服務平臺、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等共性應用支撐基礎設施,工業、農業、交通、水利等省級行業大數據中心和應用平臺。爭取更多國家級創新基礎設施落地,發展省級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省級網絡安全設施。
市州層面。升級城域網、市州—縣骨干承載網,開展城區5G網絡和千兆光網深度覆蓋。各市州建設滿足自身需求的本級數據中心、本地計算設施、邊緣計算節點和城市大數據中心,武漢、襄陽、宜昌等地根據自身條件和優勢承接全國和省級設施部署。按照省統一架構,建設市州級共性應用支撐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物聯網感知管理平臺、智慧城市運營中心等各地特色基礎設施。各市州結合自身基礎和產業發展,建設市州級創新基礎設施和企業級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市州級網絡安全設施,推動企業級網絡安全設施建設。
縣級層面。建設完善縣—鄉鎮接入骨干網,加快推進縣(市、區)5G網絡和千兆光網覆蓋,有序推進行政村5G網絡和千兆光網建設。縣(市、區)主要根據需求建設邊緣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設施。積極參與市州級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省、市州共性支撐能力,發展智慧化特色應用。結合各地特點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特色產業園等創新設施載體。配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步建設網絡安全防護軟件和設備。
第四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湖北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武漢市新型基礎設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全省5G網絡覆蓋率和建設水平中部領先,人工智能、區塊鏈初具規模,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融合基礎設施體系架構,創新基礎設施能力大幅提升,主動服務和融入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一帶一路”、漢江生態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能力顯著增強。
——信息基礎設施達到全國一流。構建起“萬物互聯、數智融合、技術引領”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網絡設施、算力設施發展中部領先,建成一批通用人工智能、區塊鏈公共服務平臺。5G基站達到13萬個,行政村5G網絡通達比例達到80%,千兆寬帶接入端口占比達到80%,數據中心標準機架數達到25萬個,區塊鏈網絡節點數達到20個。
——融合基礎設施打造成為全國標桿。基本形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融合基礎設施賦能體系,工業、交通、能源等經濟領域和教育、醫療、文旅等社會領域“數智改造”全面鋪開。全省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達到15個,基于車聯網的城市車路協同道路里程數達到1000公里以上,二級以上智慧醫院比例、數字校園覆蓋率均達到100%,4A級及以上智慧景區覆蓋率達到70%,省級CIM平臺搭建完成,17個市州全部建立CIM平臺,每個市州建成一個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
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將整合公鏈Algorand、ShareRing和Solana:區塊鏈服務網絡BSN發起公司之一紅棗科技首席執行官何亦凡表示,BSN正在進行第二階段的公鏈整合,將包括Algorand、ShareRing和Solana。何亦凡解釋稱,集成公鏈意味著我們在公共城市節點(PCN,BSN數據中心)上安裝公鏈主網節點和測試網節點,開發人員可以通過一個網關訪問所有公鏈中的所有節點,這使得連接公鏈的成本幾乎為零。此前報道,BSN已集成以太坊、Nervos、Tezos、Neo、EOS、IRISnet等六個公鏈。(Cointelegraph)[2020/9/16]
——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全國領先。建成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與地方產業有效對接,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大幅提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到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分別達到32個和190個。
展望2035年,湖北省全面均衡發展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新型基礎設施規模和質量進入全國前列,建成中部地區網絡樞紐、全國創新高地、長江經濟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為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的重要基石和驅動力。信息網絡、算力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實現持續演進升級,對社會各領域賦能作用顯著。融合基礎設施全面普及,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創新基礎設施躋身全國創新型省份前列,科教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部分領域科技攻關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為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高質量建設覆蓋全省、輻射周邊、服務全國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5G網絡和千兆光網建設普及,提升骨干網與全國重點城市互聯互通能力,構建立足本省、面向華中、輻射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云邊協同的數據基礎設施,提供多源異構差異化計算能力,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積極推動區塊鏈基礎設施部署。
第一節?打造高質量5G網絡
加大5G網絡建設投入力度,加快推進5G網絡向縣城、鄉鎮和重點行政村延伸覆蓋,逐步提升高速公路、高鐵等交通道路沿線5G網絡覆蓋水平。加強5G室內分布系統建設。適時開展5G毫米波網絡建設,加強商務樓宇、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等重點場景深度覆蓋。優化工業園區、廠礦企業等重要場景5G網絡覆蓋,積極推進5G虛擬專網建設,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示范應用。深化5G網絡共建共享,積極推進5G網絡異網漫游、農村地區低頻5G網絡廣域覆蓋,加快實現農村地區一網托底,熱點地區多網并存的網絡格局。
第二節?深入推進物聯網全面發展
按需擴展窄帶物聯網(NB-IoT)網絡覆蓋范圍,增強NB-IoT接入支撐能力,加快推進5G物聯網應用,構建NB-IoT、4G、5G協同發展的新一代移動物聯網體系。積極推動存量2G/3G物聯網業務向NB-IoT、4G、5G網絡遷移。重點面向城市管理、城市建設、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等領域,推廣應用低功耗、高精度的智能化傳感設施。統籌各行業感知設施共性點位,在商業中心、城市道路、廣場、公園、旅游景區等公共區域部署多功能桿、柱、樁等新型智能感知設施。
第三節?推動千兆光網快速普及
積極開展固定寬帶網絡接入能力升級和改造,加快推進千兆寬帶規模部署,面向城鎮家庭、中小企業用戶全面提供千兆寬帶接入能力,面向大型企業按需提供萬兆寬帶接入能力。鼓勵光纖入戶到房間、光纖進辦公室到桌面、光纖進廠到機器,提升端到端網絡能力和用戶體驗。率先在武漢、襄陽、宜昌等市開展千兆應用示范,打造一批千兆應用示范小區,推動千兆光網逐步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覆蓋。穩步推進農村地區千兆網絡部署,逐步實現80%以上行政村具備千兆網絡接入能力。
第四節?持續提升骨干網效能
推廣部署200G/400G超高速光傳輸系統,積極構建大容量、智能化骨干傳輸網絡。實施通信網絡擴容升級工程,優化完善省際、省內干線和城域傳輸網。推進互聯網骨干網和城域網協同擴容,大幅提升IP城域網和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擴容升級武漢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加快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和軟件定義網絡(SDN)改造,推廣部署IPv6分段路由/以太網虛擬專網(SRv6/EVPN)、軟硬切片等技術,增強端到端差異化承載和快速提供能力。加快推進數據中心、內容分發網絡、云服務平臺、用戶終端等設施IPv6升級改造。
第五節?加快空間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參與全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湖北省域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支持武漢航天產業基地“行云”工程和國家衛星通信網組網工程,推廣部署天基互聯網、物聯網系統地面設施,加快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推動“北斗+5G”高精度位置服務平臺建設,在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宜荊荊恩”三大城市群推廣“北斗+5G”協同精密定位和位置服務應用示范。加快建設省級北斗數據中心和數據運營服務平臺,加快北斗與互聯網、物聯網、5G、大數據等深度融合,豐富北斗衛星數據綜合服務。
第六節?統籌部署算力基礎設施
加快建設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提升全省數據存儲計算能力。統籌規劃全省數據中心資源,依托中國寶武集團、三峽集團、中國水電集團等龍頭企業,推進武漢、襄陽、宜昌等大數據中心集群建設。推進智能計算基礎設施布局,提升數據中心多任務負載能力和海量異構數據計算能力,推動傳統數據中心向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演進,持續推動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能力提升。加快構建云邊協同的算力體系,推動在智能制造示范園區(或企業)按需建設邊緣計算節點或邊緣計算網關,縣(市、區)建設規模適度、共建共享的通用型邊緣計算資源池,滿足低時延業務的需求。推動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新建數據中心電能使用效率(PUE)不高于1.3,對現有數據中心進行綠色化改造,改造后PUE不高于1.6。
第七節?打造一體化大數據中心
積極爭取國家在湖北省布局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充分發揮湖北省跨區域數據協同多、范圍廣的優勢,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中部地區樞紐節點,推動跨區域數據匯聚和按需使用。以武漢、宜昌、恩施為中心構建長江大保護一體化大數據中心,以襄陽、十堰為中心構建漢江流域大數據中心,以恩施為中心構建清江流域大數據中心,依托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開展跨區域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協作。建設省內大數據中心,對接市州級、行業級大數據中心,形成政務、交通、水利、農業等主題數據庫,推動數據互通共享、融合應用。
第八節?加快人工智能平臺建設
積極構建人工智能標準測試數據集、行業訓練資源庫,增加基礎語音、視頻圖像、文本對話等公共訓練數據量及工業、醫療、金融、交通等領域的行業數據量。鼓勵骨干企業建立人工智能基礎數據資源和重點領域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探索建立安全、合規、高效的數據共享開放體系。支持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牽頭建設省級人工智能開源軟硬件基礎平臺,推進開源開發平臺、開放技術網絡和開源社區建設。支持武漢、襄陽、宜昌率先建設城市群級人工智能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能安防、智慧環保、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司法等領域形成特色應用,推動人臉識別、行人重識別等典型應用場景落地。
紅棗科技CEO何亦凡:BSN支持聯盟鏈和公有鏈架構,但在中國不支持公有鏈應用:金色財經現場報道,2020 Cointelegraph中文大灣區·國際區塊鏈周8月5日在深圳舉行。BSN發展聯盟常務理事、紅棗科技CEO何亦凡在演講中表示,區塊鏈服務網絡(BSN)是一個跨云服務、跨門戶、跨底層框架,用于部署和運行區塊鏈應用的全球性公共基礎設施網絡,目的是極大降低區塊鏈應用的開發、部署、運維、互通和監管成本。支持聯盟鏈和公有鏈架構,服務于工業和企業級應用,但在中國不支持公有鏈應用。[2020/8/5]
第九節?推動區塊鏈基礎設施發展
推進區塊鏈服務網絡(BSN)湖北主干網和城市級節點建設,支持武漢、襄陽、宜昌先行先試。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區塊鏈通用技術平臺,推動面向金融貿易、信用評價、商品溯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安全穩定的區塊鏈環境,提供通用基礎接入和增值能力,降低用戶使用門檻,實現業務快速上鏈。推進跨鏈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安全可信的跨鏈延伸,實現規模效應。
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基礎設施融合賦能,打造融合基礎設施全國標桿。加強工業互聯網建設,構建農業、交通、醫療等行業大數據平臺,推進能源、水利、環保等領域感知設施部署,實現傳統基礎設施智能感知、高效運營和數字管控,提升各領域現代化發展水平。
第一節?打造領先的工業互聯網
加強工業互聯網網絡建設。提升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覆蓋范圍和運行質量,頂級節點圍繞“域名、標識、區塊鏈”三位一體發展,支持部署星火·鏈網,面向全省重點行業建成一批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加快標識規模化創新應用,圍繞智能制造、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快速部署的應用模式,逐步向更多領域拓展。推動基礎電信企業持續升級工業互聯網企業外網,打造低時延、高帶寬、廣覆蓋、可定制的高質量外網。鼓勵本省龍頭企業利用5G、邊緣計算、時間敏感網絡等新技術進行內網改造。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樣板工程。
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建設一批全國一流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華工科技、長飛公司、武重集團、鄂鋼公司、華新水泥等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繼續推動重點工業設備上云、企業上云,加速形成建平臺與用平臺雙輪驅動的良性循環。
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建設。加強省級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與態勢感知平臺建設,面向省內重點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利用流量分析、主動探測等技術手段,構建集監測、預警、通報、處置為一體的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體系。推動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平臺建設,提升企業自身安全防護能力。推動省內基礎電信企業升級相關網絡安全監測系統,提升大數據綜合分析能力。
第二節?推廣高效智慧農業設施
推進農業生產和管理設施智能化。推進數字農業示范工程,圍繞數字農場、數字牧場、數字漁場建設,打造一批行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遙感監測等技術和裝備在大田作物、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產業領域的集成應用,構建具有湖北特色的數字農業應用典范,實現種植、養殖環境智能監控、水肥藥精準施用、生產智能分析決策、農機智能作業與在線調度監控等,提升全省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水平。構建全省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運用區塊鏈等技術推進農產品質量全程在線化監管。完善農業投入品監管平臺,匯集全省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及監督檢查等數據,推動農業投入品在線化監管。
提升農業裝備智能化水平。促進物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和作業中的應用,推廣以機械手、機器人、無人機為重點的智慧農業裝備應用。大力推進智慧農機工程建設,促進北斗導航等技術在農機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優化完善全省智慧農機監管調度系統,推廣部署農機智能監測終端,為農機安全生產監管、跨區域智能調度、精準作業和在線服務提供支持,有效提升農機作業效率,強化農機管理。開展無人駕駛農機試驗示范,推動無人機在農業病蟲害預警、大田作物播種、精準施肥施藥、土地確權、農業保險定損等領域的應用。加快推廣農機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平臺,提高農機作業質量與效率。
推進農業經營網絡化。推動全省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加大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深化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支持和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展網上業務。推動省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生鮮超市等完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打通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鼓勵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宣傳展示、網絡預訂和在線交易,探索休閑農業智慧服務模式。
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匯聚全省各級涉農部門的農業農村基礎數據和產業動態數據,推進全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圍繞小龍蝦、柑橘、茶葉、生豬等優勢特色產業開展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建立產業數據采集、分析應用、發布和共享服務機制。利用大數據分析、挖掘和可視化等技術,推動農業產業管理精細化和管理決策科學化。
第三節?發展便捷智慧交通設施
推動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鐵路智能化升級。推動5G、物聯網、BIM、GIS、北斗等先進信息技術在城市道路規劃、設計、建造及養護過程中的應用,感知網絡與道路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加快城市道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發展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加快建設“九縱五橫四環”高速公路網,整合行業主管部門、高速交警、經營單位等已有高速公路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已建高速公路智能化水平,深化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拓展應用。在鄂州花湖機場高速公路等項目試點建設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實現全天候、多要素的交通狀態感知和交互,豐富車路協同應用場景。大力發展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加快建設“米字型、十通向”高鐵樞紐網,有序推進襄陽、宜昌市城市軌道交通發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提升鐵路建設、監測及管理等方面智能化水平。
開展航運數字化升級。加快構建“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水運體系,支持武漢、宜昌等集裝箱港口建設智慧港,打造基于5G的智能引導、精準停車、集裝箱自動裝卸等應用,帶動襄陽、黃石、荊州等省內主要港口進行智能化改造。推動漢江等內河航道數字化升級,完善電子航道圖、電子航標、航道智能監測、智能船閘等數字化應用,建設氫能+自動駕駛港口示范區。
提升民航智能化服務。加快建設“雙樞紐、多支線”航空運輸網,打造武漢天河、鄂州花湖智能化國際航空客貨“雙樞紐”,推進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鄂州花湖機場、宜昌三峽機場、襄陽劉集機場、十堰武當山機場等省內機場智能化升級,加快實現5G+WiFi6網絡全覆蓋,積極部署人臉無感登機、無紙化一證通關、行李自助托運、智能機位分配等服務設施。
完善智慧物流設施建設。以構建“全球123快貨物流圈”為目標,加快省級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公路、鐵路、民航、市場監管、衛生防疫、海關、口岸、商務等部門數據交換與共享。依托鄂州花湖機場、武漢新港等推動多式聯運創新發展,研發多式聯運信息系統,推動智能倉儲、集運分撥、共同配送、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核心環節信息資源互通共享,實現航空、公路、鐵路、航運統一調度,推進貨運電子運單廣泛應用,構建服務全球的“一單制”高效多式聯運體系,促進湖北智慧物流發展。
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官網資費計算器發布: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將在2020年4月25日商用發布,并開啟海外公測。為配合商用,BSN將在2020年4月19日,在官網內增加BSN資費計算器,讓用戶不需注冊不需登錄就能夠了解在BSN上部署區塊鏈應用的成本,為制定采購計劃提供幫助。[2020/4/19]
第四節?建設低碳智慧能源設施
推進智慧電廠建設。綜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在確保電廠安全前提下,以需求為牽引,搭建適應電廠復雜環境的全域工業物聯網和數據傳輸網絡。在火電、水電和新能源領域,開展基于5G通信的工業控制與檢測網絡升級改造,實現生產控制、安全巡檢、運行維護、應急救援等重點環節智慧化應用。
推進智能油氣建設。探索在石油石化行業開展管線、電力線、加油站、加氣站等關鍵生產單元的高清視頻監控、無人機巡檢、機器人巡檢、工業AR等業務,逐步構建智能勘探、智能煉廠、智能管輸等重點領域生產運輸物聯網。
推進智慧電網建設。推進智能變電站建設,升級改造智能調控系統,推廣部署無人機和應用機器人,實現智能作業和巡檢。加強5G在分布式電源接入調控、輸變電環境實時監測與故障定位、配電自動化等環節的應用。統一智能充電服務平臺,依托加油站、停車場等場所,建設車樁相隨、智慧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探索新能源換電模式,推動智能換電站建設,發展智能換電服務網絡,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能源轉型。
推進能源互聯網建設。推動建設以智能電網為基礎,實現電、氣、冷、熱多種能源靈活接入,各類能源網絡互聯互通,多種能源形態協同轉化、協同運行的綜合能源網絡。建設能源大數據中心,推動多維度多視角數據采集和匯聚,構建涵蓋各類能源生產、交易、消費等數據以及環境數據、政務數據的資源目錄。搭建省級智慧能源服務平臺,匯聚水、電、氣、熱各類能源數據,應用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構建“源—網—荷—儲”互動調控體系,實現能源智能量測、需求響應、傳輸網絡及服務平臺管理,提高政府機構、企業用戶和能源服務商等綜合能源管理服務能力,支撐構建靈活互動、開放共享的綜合能源創新服務體系。
第五節?建設協同智慧水利設施
建設完善的涉水信息全要素動態感知網絡。升級現有水利信息網絡,形成數據匯集、交換和共享機制,打造“湖北水利一張網”。進一步完善全省監測站網布設,擴大信息采集覆蓋面,提升防洪排澇動態監測能力,加強省級重要防護對象的水情、雨情、墑情、工情、災情監測以及易旱地區信息采集。提升重要江河湖庫水文監測,水庫水雨情自動監測,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安全監測,重要水質站監測,水工程建設質量監測、大中型工程安全運行實時監控等監測覆蓋率和水平。提高重要斷面生態泄流監控保證率、取水許可證入庫率。大力推進省、市、縣三級重點用水單位的取、用水量在線監測設施建設。開展天空地一體化的采砂監測、重要堤段及重點險工險段監測,提高敏感河段、重要敏感河段監測覆蓋率。
搭建互聯互通的數據資源治理共享體系。基于“一云兩端”架構,構建水利大數據的歸集、存儲、管理和共享服務體系,搭建水利大數據的整體框架,啟動全省水利大數據資源目錄的編制,建立“湖北水利一張圖”。全面推進河湖庫監管、供用水監控、水旱災害預警、水利建設市場監管、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水利遙感等方面的水利大數據應用。初步建立全省水資源統一監控管理模型、防汛抗旱精準預報及應急指揮調度模型、流域河湖及水工程聯合調度模型。建立數據分析和挖掘模型,開發面向業務和綜合決策的多級數據分析產品。
第六節?建設先進智慧城建設施
推進CIM平臺建設。夯實平臺數據基礎,構建包括基礎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礎設施三維模型、標準化地址庫等的CIM平臺基礎數據庫,逐步更新完善,增加數據和模型種類,提高數據和模型精度,形成城市三維空間數據底板。全面推進平臺應用,充分發揮CIM平臺的基礎支撐作用,在城市體檢、城市安全、智能建造、智慧市政、智慧社區、城市綜合管理服務,以及政務服務、公共衛生、智慧交通等領域深化應用。
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組織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行動計劃,對城鎮供水、排水、供電、燃氣、熱力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和智能化管理。推進智能化感知設施建設,實現對市政基礎設施運行數據的全面感知和自動采集。建立基于CIM平臺的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管理平臺,對水電氣等運行數據進行實時監測、模擬仿真和大數據分析,實現對管網漏損、防洪排澇、燃氣安全等及時預警和應急處置。
第七節?打造便民智慧醫療設施
升級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完善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整合衛生健康信息資源,加快建設覆蓋各類醫療健康數據的省級醫療健康大數據中心,推進跨院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共享。加快建設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省、市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與國家平臺對接,整合各類醫療機構數據,促進數據互通與共享應用。完善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化傳染病多點觸發監測預警和分級精準響應機制,建立健全有效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有力維護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正常經濟社會運行秩序。
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圍繞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個方面,加快同濟、協和、省人民醫院等綜合型醫院智慧醫院建設。推動省級、市級人工智能醫療影像云和人工智能輔助診療平臺建設,提升醫聯體內成員的影像篩查和輔助診療能力。加快省級醫療專網、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和視頻云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各醫療機構利用互聯網或專網開展遠程醫療服務。推動省內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與多類型、多層次醫療服務主體合作,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流程醫療服務。推動建立醫院綜合運營管理系統、醫療廢棄物管理系統、智能設備監控系統、智能能源管控系統等,提升醫院管理智慧化水平。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醫療資源進行智能化調度,提高資源調度效率。
第八節?完善雙線融合智慧教育設施
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加快建設在線智能教室、智能實驗室、虛擬工廠、數字圖書館等智能學習空間,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學習體系。推進創客教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綜合教育教室等智能化教學環境建設。優化升級學校網絡接入和帶寬條件,推動5G網絡覆蓋校園,實現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全覆蓋。開展智慧教育試點示范,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模式,重點推進武漢市創建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
推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構建一體化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開發創新教學、評價、研訓和管理等應用,推動各級平臺互聯互通、開放共享。建設教育信息化產品展示和選用平臺,形成基于大數據的教育信息系統的認證、選用、采購、推送、應用、反饋體系,為所有學校有效應用各類系統提供基礎支撐。推進基于人工智能的個性化精準化教學應用,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推動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建設5G+AR/VR虛擬實訓平臺,滿足高精尖設備操作、危化品使用、復雜工藝流程等專業教學和實訓需要。以“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和高校“楚課聯盟”等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縮小區域和校際教育差距,助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第九節?發展創新智慧文旅設施
推進智慧文旅平臺建設。建設湖北省文旅大數據中心,整合全省旅游信息資源,實現數據實時采集分析,為旅游市場細分、精準營銷、旅游戰略制定、應急處置和應急指揮調度、政府監管等提供決策支撐。完善“一部手機游湖北”全域智慧文旅綜合服務平臺,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便捷、高效、統一的智慧旅游大數據服務模式,集聚文旅資源、整合供應鏈服務,實現全域信息服務一體化、市場營銷精準化、行業監管智能化、產業運行數據化。
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全省4A級以上旅游景區(點)深入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建設完善景區預約服務平臺、視頻監控系統、電子票務系統、智慧停車系統、流量監測系統、景區數據資料應用平臺、應急管理平臺、一鍵報警系統和景區智能調度應用平臺等,提升旅游服務體驗。加快5G網絡在景區、景區道路覆蓋。結合5G、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率先在武漢、襄陽、宜昌、咸寧、十堰、黃岡、恩施、神農架等地建成一批數字虛擬景區,豐富虛擬旅游內容層次,立體展現湖北自然風貌、人文歷史、風土民情等特色。支持旅游景區利用網絡直播、AR/VR等開展線上旅游,引導在線旅游企業開發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網絡旅游套餐。
推進智慧文化場館建設。推動建設智慧文化(群藝)館、智慧圖書館,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信息化水平。建設湖北省公共圖書館大數據中心,實現全省公共圖書館書目數據、讀者數據、借閱數據融合共享。建設全省圖書館電子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電子資源統一檢索平臺,為讀者提供電子資源的一站式檢索與個性化推薦服務。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虛擬專網聯通數字圖書館與數字文化館,推動市縣圖書館、文化館與國家及省圖書館、文化館數字資源互聯共享,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式服務模式廣泛應用。運用人機交互、VR/AR、全息等技術打造交互式文化體驗專區,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互動性和趣味性。
第十節?升級數字化社會治理設施
構建高效協同的政務基礎設施。完善省政務云平臺建設,搭建統一的政務云服務管理系統,加快行業云、地方政務云與省政務云平臺融合對接,形成覆蓋全省、互聯互通的“1+17+N”政務云體系。推進以省大數據能力平臺為總節點,各市州大數據平臺為分節點的全省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建立省、市兩級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實現省、市兩級數據資源交換共享。按照省級統建四級縱向網絡、市縣鄉分建橫向網絡的模式,建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統一出口”的政務外網“一張網”。加速政務專網和政務外網業務整合,應用SDN、IPv6、5G、量子保密通信等新技術,促進一網融合改造。
推進“城市大腦”建設。構建多級聯動的城市管理大數據中心和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匯聚政府和社會計算資源、數據資源,實現全省各地總體態勢、運行管理、綜合服務、分析決策、重大項目等“一屏感知”。推動各地“城市大腦”建設,加快城市大腦在城市治理、生態環保、公共安全、應急指揮等領域綜合應用。建設湖北省級智慧大腦,對接各市州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與各地“城市大腦”打通鏈接,打造便民惠民利民的城市管理智慧平臺。
推進共性支撐能力建設。完善統一身份認證系統、電子印章系統、電子證照系統、網上支付系統,探索建設區塊鏈政務服務平臺、政務AI算法平臺。完善省、市兩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構建湖北省時空大數據平臺,推動各市州統一建設開放共享的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和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平臺。推動各市州建設統一的城市級物聯網感知設施管理平臺,實現城市基礎部件、感知設施全生命周期的統一接入、協同調度和數據匯集。積極推進城市級BIM管理平臺建設,統籌構建CIM基礎平臺,積極推進城市級CIM平臺建設,以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部分區域為試點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
以提升科技和產業創新平臺能級為導向,加快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構建由光谷實驗室、珞珈實驗室、江夏實驗室、洪山實驗室、江城實驗室、東湖實驗室、九峰山實驗室等組成的湖北實驗室體系,創建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構建國內領先的創新基礎設施。
第一節?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脈沖強磁場、作物表型組學、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精密重力測量、生物安全P4實驗室、高端生物醫學成像等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優化提升或加快建設,統籌謀劃磁約束氘氘聚變中子源、武漢光源、農業微生物、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沼山長基線原子觀測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預制。
第二節?推動科教基礎設施和實驗室建設
建設高水平實驗室。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湖北產業創新發展需要,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實驗室,在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種等重大領域,加快建設光谷實驗室、珞珈實驗室、江夏實驗室、洪山實驗室、江城實驗室、東湖實驗室、九峰山實驗室等湖北實驗室。鼓勵省內相關領域高校院所和重點骨干企業參與湖北實驗室建設。支持襄陽、宜昌聚焦優勢領域和產業發展需求,加快組建湖北實驗室。對接國家戰略布局,整合優勢力量爭創國家實驗室或國家實驗室在鄂重要基地。爭取建設光電國家實驗室。推進全省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引導升級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主動布局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提升湖北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支撐地位。
增強科教基礎設施優勢。引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布局建設一批跨學科、跨領域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鼓勵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接和參與湖北實驗室體系建設,發揮在基礎前沿和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中的骨干作用。支持建設國家超算武漢中心,為科學研究提供計算服務、交叉研究和產業創新支撐能力。
推動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發揮湖北省科研、教育、人才、產業等創新要素資源集聚融合的優勢,推動高校院所的重大科研設備和平臺向社會開放共享,構建與社會資源開放互通的科研環境,更好發揮高校院所的攻關作用。支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國家大學科技園、中科院東湖科學中心等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發展,鼓勵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攻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共享。
第三節?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布局
承接國家產業創新項目。立足湖北科技資源、創新資源大省和國家創新型試點省份,依托“光芯屏端網”等產業優勢,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集成電路、地球空間信息、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汽車、數字、生物、康養、新能源與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領域對接合作,促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落地。鼓勵東風、武鋼、小米等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開展區塊鏈服務網絡、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創新應用試點。鼓勵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信科、長飛、高德紅外、人福藥業等將自身優勢領域與國家戰略產業部署結合,創建國家級創新中心。
完善區域創新載體。充分發揮湖北科研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加強資源優化整合,完善區域創新布局。推動武漢在國家發展大格局發揮戰略支撐作用,高水平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強化“光芯屏端網”、大健康等產業鏈創新鏈協同,帶動武漢城市圈創新發展,打造武漢創新共同體。推進襄陽建設漢江流域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襄陽建設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創新基地,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聯動十堰、隨州先進制造業發展。推進宜昌建設長江中上游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宜昌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的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產業基地,建設若干共性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聯動荊州、荊門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鼓勵其他市州建設區域創新中心,爭創國家高新區,發展特色、優勢高新技術產業。支持省屬平臺企業、互聯網企業、重點院校與市縣政府聯合共建智慧城市創新示范區,圍繞智慧高速產業、云計算數據中心產業、智慧光纖產業等提供全方位的智慧服務。
加快重點創新平臺布局。推進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等已建國家級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在智能設計與數控、數字建造、智能芯片、激光、智慧水電、疫苗、病性疾病防治、淡水漁業、油菜、家畜種業等優勢特色領域,爭建國家級重大技術創新平臺(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在三維半導體集成制造、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培育省級重大技術創新平臺(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支持建設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加速器與質子刀、量子導航與探測等一批前沿交叉科技創新平臺。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依托于武漢、襄陽、宜昌國家創新型城市,以及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創新載體,布局前沿科技創新平臺,持續推動湖北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建設,加大產學研合作對接。高質量建設雙創示范基地,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技術轉移轉化基地布局,加強應用場景創新和迭代應用示范,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積極推動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申報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提升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在轉移機制和模式創新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
加快構建適應多技術、多領域融合應用場景的安全基礎設施,完善綜合安全防護體系,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內生安全技術應用發展,加快推動網絡數據安全技術監測手段建設,建立和完善分段、分層、分級可靠性保障機制,加強設施運行可靠性。
第一節?增強設施安全保障能力
在寬帶網絡、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設施建設過程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網絡安全保護系統。推動構建集新型基礎設施安全態勢感知、風險評估、通報預警、應急處置和聯動指揮為一體的新型安全運營服務平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IoT智能感知、軟件定義安全、安全虛擬化等新技術,提高主動預警和安全防御能力。加強關鍵基礎設施保護,按照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采用防火墻、加密認證等措施,保障關鍵基礎設施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建設信息安全測試驗證、攻防演練、設備安全檢測等共性基礎平臺,重點圍繞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物聯網等新型應用場景,全面提升大數據環境下防攻擊、防泄露、防竊取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積極推廣量子保密通信等高等級安全防護手段,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節?提升數據安全服務水平
加快推進武漢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以網絡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產業為核心,重點建設網絡安全學院、網絡安全研究院、芯片研發制造基地、大數據中心等。加快數據安全技術監測手段建設,利用大數據、云端掃描、人工智能識別與學習等技術,加強重要敏感數據監測、數據泄露預警等能力。加強數據安全防護,建立數據防控體系框架,采用數據備份、雙機容錯、異地容災、數據加密等技術,實現對數據收集、存儲、處理、轉移、刪除等環節全方位防護。建立公共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和分級分類管理體系,組織開展數據安全交易工具檢測認證,保障數據的安全運行。健全網絡安全監控體系,建立病檢測和網絡安全漏洞檢測機制,定期監控網絡數據包,實時監測網絡運行情況,發現漏洞及時修補漏洞或升級系統。
第三節?提高設施運行的可靠性
加強網絡資源冗余配置,實現網絡、計算等資源按需彈性擴展能力。推動光纜路由雙路由、多路由備份,確保網絡安全可靠。設立備份信息服務器和不間斷應急供電系統,確保信息及網絡安全、暢通。推動企業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可靠性系統設計,建立和完善分段、分層、分級可靠性保障機制,共同提升端到端的可靠性。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安全可靠、機動靈活、天地一體的應急通信網絡,做好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通信保障,降低突發事件對基礎設施和網絡運行的影響,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第一節?加強統籌協調
發揮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聯席會議作用,加強省市縣統籌推進,避免碎片化、分割化和重復建設。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日常協調工作,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經信廳、省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省衛健委、省政務辦、省通信管理局、省能源局等部門要加強督促指導。建立5G網絡建設等重點項目聯合協調工作機制和督辦機制。各縣(市、區)政府要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抓好本地重點任務的落實。
第二節?完善標準規范
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加強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的研制,加快制定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數據采集、共享、開放和安全等技術標準與管理規范,加強對人工智能、區塊鏈、5G、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新技術融合應用的標準制定和引導。建立全省統一的物聯網感知設施標識和編碼標準規范,加強數字標識推廣應用。推動地方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促進新型基礎設施互通、融合。
第三節?促進數據共享
推動各級政府部門依據職責制定數據開放目錄、開放計劃和共享責任清單,完善政務數據共享交換機制,有效推動數據跨部門、跨區域按需使用。推動“政—企”雙向數據流通共享,探索建立“政—企”數據對接平臺,利用多方計算、隱私計算等技術提供數據雙向共享流通服務,促進省域治理現代化。鼓勵企業間數據共享與開放合作,推動武漢東湖大數據交易中心等數據交易機構健康持續發展,建立健全數據確權、價格制定、收益分配等機制,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有序流動。建立不同領域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數據采集標準,提升跨行業數據互通效率。
第四節?加強要素保障
支持省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申報國家級試點項目,統籌中央、各行業政策性資金,引導一批先行示范項目加快落地實施。充分發揮省屬、市屬投資平臺作用,優化國有資本新型基礎設施投向,利用國家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政策,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強用電保障,做好數據中心、移動通信基站等規劃與電力設施規劃有效銜接、協同建設,分批開展5G基站直供電改造。加強新型基礎設施與國土空間、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布局規劃銜接,提前預留建設空間。開放高鐵、機場、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以及公共樓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公共設施供5G建設使用,推動、市政、交通運輸、電力等部門各類桿塔資源與通信桿塔資源雙向共享。強化人才支撐,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依托產學研協作、高層次平臺集聚等方式,培育一批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第五節?強化規劃落實
建立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儲備制度,推動各地、各行業部門圍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領域,加強本地、本行業重大項目策劃儲備。加大力度謀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滾動實施一批引領性、帶動性和標志性項目,迭代完善形成最佳實踐,在全省復制推廣。建立績效考評和督查機制,加強項目跟蹤、評估和督導,確保重點工作有序推進,研究建立統計體系,創新項目數字化管理。
金色財經合約行情分析 | BTC 在9500美元受阻,再次震蕩下跌破12日低點:據火幣BTC永續合約行情顯示,截至今日16:00(GMT+8),BTC價格暫報9103美元(-3.49%).
1900/1/1 0:00:00金色相對論 | 江恩:狗狗幣創始人曾宣布退出幣圈的原因是受不了粉絲的謾罵:在本次金色相對論上,針對狗狗幣創始人Jackson Palmer曾宣布暫退幣圈的問題.
1900/1/1 0:00:00ETH順勢回踩120日線,中期向上趨勢仍在,不過上方壓力帶較為密集,短期前頂下降趨勢線一直未能突破,上方還有通道阻力、頂底0.618壓制、圓弧頂頸線和月線多重阻力,在未有效突破前.
1900/1/1 0:00:00金色晨訊 | 1月6日隔夜重要動態一覽:21:00-7:00關鍵詞:灰度、Ripple、10萬人爆倉 1.灰度資產管理總規模突破230億美元; 2.
1900/1/1 0:00:00TL; DR:建立更好的DAO的第一步,是通證化我們的時間,建立一個人們獲得公平報酬的市場的一步是通證化個人時間。你現在可以在以太坊上用通證購買我的時間。咨詢機構的商業模式主要是盜竊工資.
1900/1/1 0:00:00有了數字護照,金融機構可以直接跨不同團隊為客戶提供服務。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數字化轉型得到加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在線和手機銀行服務。然而,不法分子也擁有了更多的詐騙機會和空間.
1900/1/1 0:00:00